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

是「阿勒勃」還是「阿勃勒」?

#2022-0630

最近走過我們常走的步道,看見阿勃勒又開花了。一樹燦爛的金黃,更且不止一樹,多麼地耀眼!

查了一下「阿勃勒」相關說明,發現「阿勃勒」原名竟然是「阿勒勃」(à lè bó),令我有點不敢置信!可是你看《中文維基》明明列有「阿勒勃」(並非「阿勃勒」)之條目,頗感有趣,特摘錄如下:

阿勒勃 -- 名出自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》:「阿勒勃,味苦,大寒,無毒,主心膈間熱風,心黃,骨蒸,寒熱,殺三蟲。生佛逝國,似皂莢,圓長,味甜好喫。一名婆羅門皂莢也。阿勒勃梵語 āragvadha 之音譯。

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》稱之為「波斯皂莢」:「波斯皂莢,出波斯國,呼為忽野檐默。拂林呼為阿梨去伐。. . .忽野檐默波斯語 khiyār shanbar 之音譯,阿梨去伐敘利亞語梵語音譯。

宋代《證類本草》和明代《本草品彙精要》在引用《本草拾遺》時都正確地寫作「阿勒勃」,但李時珍本草綱目》訛做阿勃勒。由於《本草綱目》的巨大影響力,此訛名廣為流傳。

= = =
相關文章: 黃金雨 (Golden Shower)     (2020)





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