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

話種

----- Translated by 梁金連 (Liang Jin-Lian) and published on Tuesday, August 1, 1989 in Qun-Sheng Daily (群聲日報), page 11. Personally, I don't like the "material things" mentioned in this story, but I very much enjoy the "spiritual things" in it.

這也許是安南古老的傳說中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。

宏邦朝第四位國王在位期間,住了個姓高的中國人,生有二子,分別叫作「耽」與「琅」。雖不是孿生兄弟,長相卻好比兩顆水滴,一模一樣,連親娘都可能弄錯。兄弟倆都十分俊美。而且兄友弟恭,總是出雙入對,形影不離。

沒想到年紀還小,一場大火便毀了他們全家:所有家當燒個精光,父母也不幸罹難。眼見家破人亡,無依無靠,兄弟倆只得一起離鄉,到外頭找工作。巧得很,他們來到一個姓倫的人家。倫先生人很好,又認識耽和琅的父親,便收留了他們。由於本身沒有男孩,僅有一女,倫先生很喜歡這對兄弟,將他們視同己出。

不久,這位中國人想把女兒許配給其中一位。女孩麗質天生,兄弟倆都深為所動。而女孩她,因為他們外表、內在都如此相像,實在難以取捨。更何況,兄弟倆情同手足,互敬互讓,連自己心愛的女孩都肯交給對方。

為解決難題,這中國人叫女孩設宴款待青年,希望由餐宴當中,發現「解決兩難」的法子。首先,女孩依照父親吩咐,端出兩碗熱騰騰的稀飯,連同筷子一雙,交給兄弟倆。那當弟弟的毫不遲疑,拿起筷子就恭恭敬敬交給了哥哥。於是,哥哥耽被選作倫家女婿。

弟弟一來深愛兄長,二來想盡本分,很快便壓抑住對女孩---目前的嫂嫂---那份日漸濃厚的情意。

倒是耽,整個陶醉在新婚的喜悅裡,生平頭一遭,把血統所繫的人給忽略了。被遺忘的琅,嚐到前所未有的孤寂之苦。事實上,他比誰都難過,因為他對兄、嫂的愛,是那麼強烈而純潔。然而,新婚的一對,耽樂之餘,何曾留意!最後,琅再也忍不住了,有天清晨,他悄悄地離開三人所住的房子。

他走得好遠好遠,最後來到一條渡不過的河。他在河岸上歇下腳來,沉思著自己不幸的命運,竟然一命嗚呼。琅死後,變成一塊色白質鬆的石頭。

而耽發現弟弟失蹤,立刻心中有數;他為自己的私心悔恨交加,開始四處尋找。走了幾天之後,他也來到那條河流。筋疲力竭,不支倒地,正好傾靠在那塊石頭旁。一眨眼工夫,他也幻化了,化作一棵筆直的樹,樹稍有成串的葉,葉叢下結著累累的果實。

他的新娘,見不到夫君,方寸大亂,也跟著出門探尋。她一路來到那棵樹下,體力耗盡,抱著樹榦免得跌倒。她想念丈夫,不停地哭,終於憂傷過度.........她幻化作一株爬藤,纏繞著那棵樹。

當地居民受到托夢,便建塔紀念這三位不幸的人。並在牆上刻寫了「昆地一體、夫妻同心」幾個字。

後來有一年,發生大乾旱,草木枯的枯、死的死,唯獨那棵樹及其蔓藤,在一片荒涼中依舊綠意盎然。奇蹟消息傳開,各地湧來朝拜的人潮。

國王也親自造訪該塔。村民向他描述三人幻化的過程,他深受感動,問左右參謀如何確知故事的真假。沒有人能作答。

最後,德高望重的司法大人對國王說:「陛下,想確知某幾人是否關係密切,可取些他們的血,擱在碗裡攪拌。如果攪拌後能交融凝結,答案便是肯定的。也許,我們可如法炮製,把爬藤葉子、樹上結的堅果,和石頭碎片一起軋爛,做類似的試驗。」

這建議獲得採納:石頭加熱,碎製成白色粉末;藤葉及堅果碾碎,並與石粉攪和。結果呈現出美麗的深紅色,宛若一種單純的物質。這證明了村民的傳說真實可信。

大臣奏請國王詔告天下,將這兩種植物廣為栽培。不久全國各地都種了。人們管它叫做「阿熱卡果」和「檳榔葉」,所產的東西,就成了友誼兼愛情的象徵。隨即,有人把果實切開,加上一點石灰糊,裹在檳榔葉裡。他們發現,把這種東西放入口中嚼,有股清新、提神的味道。

剛開始嚼這種東西,或覺有點苦澀,或覺有點頭暈。但那些嚼上癮,樂於此道的人,卻激賞它甘甜中略帶苦澀的清新香味。此「混合物」的調製,漸為人所接受;而大夥兒一同嚼食,更是引發談話靈感的最佳方式。因此,請遊客吃檳榔,已變成越南傳統的一部份。

(註:本文譯自 S. S. Duna 的「諾亞與金龜」一書,該書收集東、西方故事十四篇,本篇排列第七,原題 The Seed of Good Conversation,文中凡朝代名及人名皆採音譯,蓋譯者不諳越南史也。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