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

遊園小記

#2020-0326

兩人走向霧峰「民主草坪」,望見路旁的小葉欖仁,都已長出了新葉,濃密的嫩綠一片,好不吸睛,我忍不住取出手機,卡嚓兩三聲,留住春天充滿希望的印記。

回頭一看,那棟經歷「九二一地震」已然嚴重傾斜卻未曾倒塌的老屋旁邊,有幾棵高大的,名叫什麼「蘋婆」的樹,也趕在這時候,爭先恐後地發枝吐葉,一簇簇的紅與黃堆疊著,令我眼花撩亂,真分不清楚哪些是葉,哪些是花。

接下來一個多鐘頭,我們流連於議會紀念園區,在樹下緩步移動,享受由上方穿透下來的陽光,身心一同,有種閒適、輕鬆、和溫暖的感覺。我走過旅人蕉叢,發現粗大的樹幹底部,竟有不少綠色幼株,從泥土中長出來,好像老人與小孩聚在一塊兒,當小孫子承歡膝下,老爺爺奶奶們就笑將出來了。

群樹當中,我印象最深刻的,還有楓香和柚木。記得從前寫過一篇題為 Lao Ye (老葉) 的小說,故事結尾,提到我跟老葉說,我家附近已栽種了幾株 maples (楓樹),所以未來「賞楓」的話,不一定要走訪「奧萬大」老葉的住處。但是老葉反駁道:「楓」和「槭」是不同的(雖然英文都以 maple 通稱),依老葉的見解,我這裡的 maples 其實是「槭」,他那邊的 maples 才是真正的,名副其實的「楓」。(是這樣嗎?.... 那麼,園區裡我所見的「楓香」呢?......)

關於植物的名稱,涉及植物分類,傳統上有「界、門、綱、目、科、屬、種」等基本階層 principal ranks 以及其他所謂次級階層 secondary ranks 例如:之間的「族、組、系」或之下的「亞科、亞屬」等等。坦白說,我根本不是學「生物科學」的料,還好當初沒考進植物系或生物系就讀。今日遊園,因 COVID-19 (新型肺炎) 疫情的緣故,刻意走入沒有人群聚集的林子裡,意欲「偷得浮生半日閒」,不料「群樹爭春我亦忙」,看似熟悉的一草一木,瞬息間都變得魅力十足,令人感動。

我瞧見幾棵在國姓老家見過的「大紅樹」,特徵是葉子很大,採下部分葉片用手搓揉,手心就會染紅,好像流血一般。小時候聽父母如此稱呼:客語 Thai Fung Su;閩南語 Tua Ang Chhiu (或拼成 Tua Ang Tshiu)。對於這種樹,我特別有感情,因為老家(土磚平房)客廳最主要的屋脊樑,就是採用自家山上的一棵大紅樹,經過一番浸泡防裂處理,然後削刨而成。

今日近午時分,當我彎下腰來細看插在大紅樹下方的「植物簡介」時,真出乎我預料,名牌上印著「柚木」二字 (See photos far below)。顯然這才是正式的中文名稱。查維基百科「柚木」條目,見一提示:本條目主題不是結出可食用果實的「柚子」。我這輩子錯把「柚木」當作柚子樹,竟然錯了六十多年,到今天,才知道心目中的「大紅樹」就是柚木,別名胭脂樹,又稱血樹,或「麻栗」。

= = =
相關文章 (See also):
1)  七絕《春回》        (2018)
2)  春遊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2011)
3)  《春》----好文佳譯賞析     (2011)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