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

談學習----基本能力、正確方法、良好態度

----- A keynote speech presented by 梁金連 at Nantou Commercial School, in Taiwan, on January 15, 1997; the audience being about 1200 high-school students aged from 15 to 18 . . . . 距今十四年前的一次學生週會專題演講,原稿照錄,僅供存參與紀念!

談學習----基本能力、正確方法、良好態度

引子

各位看看我今天的穿著打扮,跟平常有什麼不同?----我站到前面來,讓大家看個清楚 . . . . . . 看見了嗎?我穿了什麼來著? [答:獵裝]

對!大家的眼力都很好,這觀察力敏銳,乃是學習成功的要素之一。在座的各位,不但個個「耳聰目明」,而且記憶力也很好----怎麼說呢?如果記憶力不好,你又怎麼記得我(梁老師)平日上班是不穿西裝或獵裝的?如果你根本不知道、或記不得我平時的穿著模樣,那你又怎能比較得出,我今天的打扮有什麼不同呢?

由此可見,各位同學觀察力好、記憶力強,而且分析比較的能力也不賴!

學習的基本能力----可經由學習來增強

有些能力,包括觀察力、記憶力、分析、比較、分類的能力,還有推理、預測、歸納、驗證、綜合等等的能力,是我們「讀書人」所必須具備----或者說必須培養的。這些能力,嚴格說來,乃是上天所賜、與生俱來的。我們,身為萬物之靈的人,一方面利用這些能力,從事學習的活動;另一方面,卻又透過學習的過程,不斷地培養、增強這些能力。

你懂我的意思嗎?現在,你在學校裡讀書,除了學習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,對於剛剛我提到的種種「基本能力」,更應該把握機會 加強訓練,使你的學習更有效率、更有意義。而有朝一日,你若想要在求學的路上「更上一層樓」,這些基本能力,配上你已經習得的專業知識與技能,便成為你不可或缺的裝備。

講到這裡,讓我仔細瞧瞧,是否有人已經開始打盹了 . . . . . . 哦!不錯,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學還在聽。我來出個題目考考各位:剛才我所提到的「基本能力」,包括哪些呢?總共有幾種?----觀察力、記憶力、分析、比較、分類的能力、推理、預測、驗證的能力、歸納、綜合的能力----哈!算一算絕不只七種。只有七種力怎麼夠用呢?在座的,到目前還在專心聽梁老師演講的同學,至少就比那些打瞌睡、或竊竊私語的同學,多了一種很寶貴的能力,叫做「注意力」。這也是學習成功的要素之一啊!

梁老師不是什麼「送七力、留八力」之類的註1;梁老師今天卻要老老實實地告訴各位,其實你的基本學習能力,少說也有十來種----譬如說,你有沒有「想像力」呢?有。你有沒有「創造力」呢?有。不是嗎?

如果你不好意思說,「我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人」,沒關係。其實創造力跟其他的能力(如理解力啦、記憶力啦)一樣,是可以培養的;而且應該找機會多多自我訓練。

三Q的認識----用感恩的心學習

有一天,我下了班,開車回家的途中,就有這樣一個「異想天開」的經驗:

我心裡想,如果我有牛頓或愛恩斯坦的IQ就好了。如果 . . . . . . 我的求學經驗告訴我,我的記憶力其實很不好。學生時代背誦課文,常常是抱著「人一能之己十之、人十能之己百之」的心情,勉勉強強才背起來的。至於EQ(情緒商數)嘛,似乎還好,在朋友的眼中我的個性還算穩定。但現在有許多人開始大談特談第三Q,也就是CQ(創造商數)。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,到底有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多呢?好像不增反減。這怎麼行!我一定要在別人還沒有「發明」第四Q以前,搶先一步「發明」出來。於是乎我那一天整個路上都在思考這個問題。

可是我怎麼想都想不出,第四Q應該是什麼。等到車子快開到家的時候,我突然靈機一動,改變了心意,希望自己的三Q愈低愈好----你說為什麼呢?因為我已經為IQ、EQ、以及CQ找到了全新的定義:

IQ:無知商數 (Ignorance Quotient)
EQ:激動商數 (Excitement Quotient)
CQ:守舊商數 (Conservativeness Quotient)

這麼微不足道的「創見」,竟然也令我充滿著莫名的喜悅,可見有事沒事讓腦筋急轉彎一下,也是蠻好的。雖然我們不像愛恩斯坦或牛頓,那麼聰明、那麼有成就![我們也能用快樂、感恩的心,不斷努力學習 . . . . 三Q的發音,正如同 Thank You。]

桑代克的「學習三大定律」

科學家牛頓發現「運動三大定律」,各位還記得哪三大定律嗎?(我的孩子考我這個題目時,健忘的我只能用簡短的幾個字回答,就是:牛頓第一定律、牛頓第二定律、牛頓第三定律。)現在講到學習原理,我卻想到,有位著名的行為學派心裡學家桑代克 (E. L. Thorndike),曾經提出「學習三大定律」。

1、準備律 (Law of readiness):桑代克曾做過「迷籠實驗」;他把一隻貓關在特製的籠子裡,外面放食物,引誘貓開門出來取食。實驗中桑代克發現,貓在飢餓的狀態下,較容易引發其碰觸門閂與出籠取食的反應。因為,貓已做好反應前的準備工作,所以隨時隨地可以做出預期的反應動作。個人在學習上,其準備工作分二方面,一為身心基礎,即個人的發展階段。例如,你總不能強迫兩三歲的小孩子,像小學生一般學彈琴、或寫毛筆字吧!二為學習動機。飢餓動機有助於引起貓做反應,求知慾與好奇心則能提高學習動機,增進學習效果。這點很要緊。

2、練習律 (Law of exercise):桑代克發現,貓練習的次數愈多,開啟籠門的動作愈迅速而正確。在學習歷程中,個人反復練習可以強化刺激與反應之聯結,增強學習效果。其次,根據記憶理論,個體接受外界刺激時,先是形成極為短暫的感官記憶,作初步資料分析後,才進入短期記憶,在經過練習,最後才納入長期記憶。因此練習是形成長期記憶的必經歷程。當學習已達預定目標後,在進行額外的練習,即為過度學習 (overlearning),這樣可以使學習材料記得更為牢固。練習是抵達過度學習的不二法門。這個我百分之百相信。

3、效果律 (Law of effect):桑代克也發現,若取走籠外的食物,貓的反應動作有立即消弱的現象,即不再主動而積極地作正確開啟迷籠的動作。不過,當籠外又放置食務時,其反應則又
恢復原來的水準。這說明反應後若能獲得滿足的效果,則反應行為有增強的現象;否則 . . . . 也難怪有些同學,自認很努力準備了某一次、或某一科的考試,當考試成績不如預期的理想時,常誤以為「努力」對於該科毫無用處,因而產生放棄該科目的心理。

坦白說,並非努力沒有用處,問題在於:學習的方法是否正確?讀書,即使純粹為了準備考試,也得講究方法與步驟,才行啊!

史塔頓博士的「學習五個步驟」

有人說,準備考試不在於「他唸了多少書」,而在於「在他的記憶中能留住多少重點」,這話很有道理。也就是管理大師彼得‧杜拉克所提倡的「效率」(Efficiency) 的觀念。

有一位史塔頓博士,主張五個步驟的讀書方法,其步驟可分別用五個英文字母 (PQRST)來表示:

P---預覽 (Preview) 預先瀏覽要研習的內容。
Q---發問 (Question) 問問自己該從內容中學到什麼。
R---閱讀 (Read) 研讀內容字句並理解其中概念。
S---重述 (Restate) 把讀過的內容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。
T---考測 (Test) 出題自我測試,以瞭解自己的實力。

仔細想一想,你的讀書方法是不是也像這樣,有步驟、有系統,非常合乎科學的精神呢?

所謂「成功有方法,失敗有原因」,各位同學讀書也好、做事也好,一定要盡心盡力,體會其中的奧秘。做到:事前考慮盡量詳細,不懂之處多向人請教,做決定則要有獨到的見解。很重要的一點是,執行時,務必全力以赴。

正確的學習方法----《國中公民課本》所提供的答案

講到學習方法,古今中外,可供借鏡的論述不勝枚舉。拿我們中國而言,古人做學問的方法包括: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五個階段[見禮記中庸篇];現代人則強調,做學問要「六到」----眼到、耳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、腳到[前五項見胡適文存]。雖是老生常談,有許多人就是沒做到。

別忘了,「溫故而知新」[見論語為政篇]。其實,《國中公民課本》第一冊第四章,早就把正確的學習方法,提供各位同學參考了。各位還記得嗎?不妨跟我一起來複習一番。那就是:

1、養成有效的學習習慣。
2、要自動學習。
3、要能記憶、思考、與融合。
4、要選擇學習場所。

這是要點罷了,詳細的說明,留給各位同學自行查考,以便「溫故而知新」。

關於正確的學習方法,坊間目前也有不少書籍,可供不同需要的各階層人士參考。例如,剛才提到的史塔頓博士的PQRST讀書步驟,便是我前幾天,從孫瑞良所寫的一本叫做《國中生創意讀書法》的小書中看到的。此外,我還看到林英芸的《高效率讀書學習法》,裡頭林林總總,列出了二十八類、數十個所謂「方法」或「步驟」。

梁老師的「英語學習秘訣」

我也買了一本叫《學外語有絕招》的書,收集了二十八位國內目前知名的外語人士,如李四端、David 王、張雅琴等,他們學外語的心路歷程。讀過之後,我敢肯定地說,每個人都有「屬於他自己的」一套學習方法;他們的經驗、心得,都可供我們參考借鏡,卻無法完全全適合你我的情境與需要。

就拿我個人來講,這些年來,我所領悟到的「英語學習秘訣」,總括來說只不過兩句話、二十個字罷了。那就是:

聽、說、讀、寫 並進 熟能生巧
死記、活用   兼施 勤可補拙

雖然區區二十個字,在我卻是妙用無窮----所謂「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」啊!

梁老師「露一手」:良好的學習態度

最後,梁老師要真的「露一手」,花幾分鐘來變個魔術,讓各位「看見」五種不同的學習態度。看這裡!我的左手,有五跟手指頭,分別代表:

1、大拇指的態度:這是充滿自信的態度。[翹起大拇指比個「讚!」的姿勢]這種態度的特點是,學習有目標、有計畫,穩紮穩打,縱使與到困難也能不怕;它使學習者懂得善用本身的舊經驗----包括已習得的各種「專業知能」,以及長久累積而來的「基本能力」----來學習新的事物。如果你問我的大拇指:「學習有方法可言嗎?」答案是:廢話!那還用說!梁老師今天的演講不是舉證歷歷嗎?

求學,要達到自信滿滿的境界,當然必須經過一番「努力的過程」。過程中,抱定「有耕耘必有收穫」的信念,始終肯定學習的價值。不過,有一點倒是要注意,那就是:只要有自信就好;千萬不要自大、自滿、或自欺(甚至欺人)。有不少過於自信的人,由於過度膨脹自己,會像伊索預言裡頭那隻不自量力的青蛙一樣,「吹牛」吹破了肚皮。

2、食指的態度:這是質疑、挑剔的態度。[用食指來東指指、西指指]這種態度的特色何在,各位看看我的食指就明白了。它總是用來指指點點:「這個有問題!那個有問題!咦!這一些統統不大對勁,怎麼會是這樣?為什麼呢? . . . . . 」用這種質疑、挑剔的態度來研究學問,正是古人所說的「審問」;是「博學」之後,「慎思、明辨」之前,不可或缺的一環。也是史塔頓博士PQRST五個步驟當中的Q,question 也。

「學問學問,有學必問」這似乎是大家都肯定的治學良方。不過,這種治學妙方,跟一般的藥一樣,用多了似乎也有其後遺症。那就是,你會不會因此什麼都不相信呢?請問,你還相信我今天的演講內容嗎?

3、中指的態度:這是力求中庸的態度。[用右手指出左手中指的位置]這種學習態度有其長處,看我的中指便一目了然了。它不偏不倚,位居中央。它不像食指一般,凡事懷疑,指指點點「打破沙鍋問到底」還是沒有完;它也不像大拇指一般,信心十足,卻難免自我中心、或自以為是,常常只採信一家之言,而無法以「多元化」的視角來看事物。以中指的態度做學問,為了求取中庸之見,不得不客觀地博覽群籍,兼顧各家各派的理論看法。例如,聽了孟子的「性善說」以及荀子的「性惡說」,還不算數,一定要找來 . . . . 的「性有善惡二端論」和「性無善惡論」,來互相比較之後,才勉強做出所謂「暫時的結論」。

理性、冷靜、客觀,是這種學習態度的長處。不過,俗語說「寸有所長而尺有所短」,如果你對任何事理都不敢做出明確的、屬於自己的結論,就好像一個人既不相信「創造論」又不相信「相對論」、既不相信有神又不相信無神,恐怕最後只好落入「不可知論」的處境!有些事「不可知」也就罷了,若事事都不可知,那還求什麼學呢?

4、無名指的態度:這無名指的態度又是什麼東西呢?我特別稱之為「情有獨鍾的態度」。[對觀眾展示帶著戒指的無名指]你看!看見我的K金戒指了沒有?通常無名指是用來戴金戒指的,而金戒指是感情的象徵。所以我說,它代表了情有獨鍾的學習態度。

「情字這條路」[台語歌名],跟做學問這條道路,有什麼相干呢?依我(梁老師)的主觀看法,關係太密切了;兩者不僅有交會,還有重疊的情況。你總不能奢望成為一個地道的「萬事通」啊!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還有人間萬種的學問,你不可能樣樣學、樣樣精通。只好選你所愛,然後愛你所選了。

因為「情有獨鍾」,所以才「學有專長」。若以情論學,舉凡文學、藝術、音樂等等科目,缺乏感情的人想入門,門都沒有;而那些純科學的研究,也需要以濃濃的興趣做後盾,或以人文的關懷為出發點,才能有所成就。只是,在寫科學報告或學術論文時,「感情用事」因而失掉客觀,就非常不智了。

5、小指的態度:[呈現小指的瘦弱]這瘦弱無比的小指 代表什麼樣的態度呢?它可代表「虛心請教的態度」。當學習者自認缺乏某種知識與技能,想學,卻無能為力時,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向他人請教。這種虛心求助的態度,也可以說是尊重權威的態度。

有時候,為了真正受益於專家的指導,學習者還得先放棄己見,完全信服才行呢!一個裝茶裝得滿滿的茶杯,若不先倒掉一些,怎麼能再裝得下新的茶水?----若不先喝掉一些,怎能 . . . . . [舉杯喝一口茶]況且「隔行如隔山」,虛心請教、尊重權威,其實是很實際、也很討好的做法。

問題是,你總不能一直抱著小指的學習態度,而忘了還有其他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等等不同的學習態度。否則,你永遠是個「幼稚班的學生」,人云亦云,毫無見地。萬一你所崇拜的師父,是個「送七力、留八力」之類的註2,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。

上述五種學習態度,各有特色,也各有缺點;唯有「掌握」時機,交相配合運用,才能算是「良好的學習態度」。至於如何「掌握」,相信各位同學在聽了梁老師今天的演講之後,將更有能力自行斟酌。我寧願點到為止,不再多說了。

謝謝大家!

= = = =
註1:當時台灣有「宋七力事件」的社會新聞流傳,此處純為幽默式轉用,期能提高聽講學生的興趣;概「送」與「宋」同音,「留」與「劉」同音也。

註2:同註1。


- - -

沒有留言: